饭,能烧两三个时辰,若是慢慢烧,能烧一宿呢。”母亲登时惊异不已:“果真如此,倒是比木炭合适许多,就是烟太大了。”
“娘,你要觉着合用,明日我便去弄些烟囱来架上,就不呛了。先生说,架上烟囱生火要容易许多,不架烟囱便得小心中毒唻。”
母亲本来还不想多花钱,一听会中毒,顿时不敢省这点小钱了。
次日,陈星卖炭球归家,扛着几截烟囱在家里叮当装上了,再生上火,果然不呛了。
晚上,母亲喊了左邻右舍的婶子来家瞧这炭炉,还烧了几壶水给大家喝,几个婆娘都啧啧称奇,一问价钱,竟都觉得比烧炭合适。
接下来几日,陈星每天早晨去跟着于先生读书,嗑煤球,中午混一顿饭,下午便扛着炉子和烟囱管子帮街坊装这石炭炉,装一座,能得五个钱,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。
炭球也卖得越来越好,起初每日能卖二三十颗,很快便涨到一二百颗。每卖十颗,他能得一个钱的好处。
原本稍稍紧张的日子竟又开始好转起来。
姜云逸也不曾料到,原本不被接受的石炭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迅速打开了销路。
石炭倒是充足得很,但炭炉和烟囱却是不够了。但这也难不倒能工巧匠,只在连接炭炉的位置用铁烟囱,其他部位改成了木管,一下子就解决了好大的问题,还更便宜。
随着天气越来越冷,石炭越来越紧俏,许多人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门生意的火爆程度。
毕竟,钱长安盘矿、盖脱硫场、碾压场、压球场便投入了三万万多钱,而石炭刚上市时可是遇冷了一个多月。许多人说不急那是假的。
上了九月,仅洛都一地每日便能出货十万颗炭球,濮阳、怀县、陈留等郡城也有了起色,荥阳、京县等万户大县也开始铺摊子。
目测要到腊月时才会达到高峰,到天暖以后才会开始下滑,但仍能维持一个相当可观的流水。
这天底下最大的生意,永远绕不开衣食住行。
刚需才是最大的需求。
喜欢大周神相:不信东风唤不回不信东风唤不回
第143章 半工半读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